2025 年 5 月開始,加密貨幣行業忽然興起了一股新熱潮,只要有人發出一條貼文,標註「@launchcoin +代幣名稱」,立刻就能生成一個新代幣。這個由 Solana 生態系新創平台 Believe 所推動的新玩法,迅速吸引了數萬名用戶關注。 就在這時,「Internet Capital Markets(ICM,互聯網資本市場)」這個敘事崛起了。
Believe 平台的原生幣 Launchcoin 價格在短短數天內狂飆超過 20 倍,ICM 敘事由此拉開序幕,投資者和創新者紛紛湧入,將想法與社群影響力結合,試圖在這場資本狂潮中分一杯羹。
Solana 基金會領袖 Lily Liu 多次對外闡釋,ICM 是一種全球化金融基礎設施,讓數十億互聯網用戶都能參與資本市場交易。另外 Solana 社區更有專家指出,未來企業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上上市,吸引數十億持幣投資者共投未來,不僅限於傳統股票,任何有價值的資產或理念都可流通。
ICM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它旨在實現「想法可被快速交易」的新模式,使每個有創意的個人或團隊,都能像發推文一樣簡單地發行代幣來獲得資金支持。
ICM 是什麼?為何是下一波大敘事?
ICM(Internet Capital Markets) 是將社交影響力、資金募集和區塊鏈結合的新概念。它打造了一個開放、無需許可的市場基礎設施,允許任何人基於理念或項目創造並交易資產。
傳統的融資模式通常依賴風險資本或中心化中介,但 ICM 強調去中心化、全民參與,創作者發布想法,社群用代幣投票支持,交易產生的費用反過來資助創建者。
這種模式本質上是 ICO、Memecoin、Launchpad 和 SocialFi 的綜合體,可被形容為「Kickstarter+Pump.fun」的混合體。換句話說,ICM 既有群眾募資的民主性,也有炒幣浪潮的瘋狂特質,但賦予它更嚴肅的「去中心化 NASDAQ」色彩。
為何它被認為是下一波大敘事?最主要原因是社群動能與工具成熟度的碰撞。
ICM(Internet Capital Markets)是一個大敘事,代表加密產業正朝著「把所有資本市場搬上鏈」的方向演進,而 Believe 生態則是 ICM 敘事中的一個核心實驗場。它的定位是「社交式 Launchpad」,讓任何人都能快速發幣,並透過 Launchcoin、Belief Score、強持幣人機制,把 ICM 的概念落地到「用戶生成資產(UGA)」的場景。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
- ICM = 整個敘事框架,代表「網路資本市場」這個方向。
- Believe = 具體承載 ICM 敘事的生態系,它在 Solana 上跑出一條「社交+金融」的細分賽道。
換句話說,ICM 是大環境,Believe 是其中最被看好的入口級應用(文章後面會介紹 Believe)。
這條賽道之所以能夠成立,還要歸功於 Solana 區塊鏈的基礎條件:極低的交易手續費與超高吞吐量,使得瞬間生成數千個代幣、快速撮合交易變得可行。Believe 等平台進一步結合社交媒體,把發幣門檻降到最低,任何人都能在 X 上發幣,極大地激發了社群參與的熱情。
回顧加密市場的歷史,每一個大週期都伴隨新的敘事浪潮:2017 年的 ICO、2021 年的 DeFi 與 NFT、2024 年的 Meme 幣。如今,ICM 很可能就是下一個承接點,而 Believe 正在其中扮演關鍵的推動角色。
那到底為什麼 ICM 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主要有以下原因:
- 社交媒體觸發(Social Launch):以 X(原 Twitter)為媒介,用戶只需發送指定格式的推文即可創幣。例如在推文中標註 “@launchcoin + 代幣代號”,自動生成新幣,最大限度利用了社群流量和「信息病毒式傳播」的效應。
- 無需審批的代幣發行機制(Permissionless Token Issuance):基於 Solana 的公鏈和 Believe 平台框架,任何開發者都可以隨時發起代幣,無需通過中心化機構。這種創世代幣經常使用動態彎道(bonding curve)設計,供應有限,並透過高啟動手續費來獎勵首批買家、鼓勵長期持有。
- 自動流動性與 AMM 遷移(Automatic Liquidity):新代幣剛發行時通常先在彎道池(bonding curve pool)內運作,當市值達到一定門檻(如10萬美元)後,自動遷移至 AMM(如 Meteora)流動性池。這樣的機制確保了初期的價格發現,同時鎖定一部分流動性供後續交易使用。
- 費用分配與激勵(Fees & Incentives):一般用戶在買賣時的交易費率固定為 2%,創建者和平台按比例分成。代幣創建者可以拿 70%,其餘 30% 交易費由 Believe 平台收取。有了明確的利潤分享機制,創作者獲取資金的同時,也激勵他們真正去兌現項目,產生後續價值。
- 信任鏈和代幣生態(Trust Protocols):隨著生態發展,衍生出各種社區治理和信譽機制。例如 Karma Protocol($KARMA)等項目,就提供了跨平台的財務基礎設施,讓所有 ICM 代幣可無縫對接現實經濟。Karma 協議定位為「開放金融基礎設施」,由瑞士非營利組織治理,以保證透明度與持續運營。
- 底層公鏈優勢(Solana 區塊鏈):Solana 以其極高的 TPS 和低交易費用著稱,非常適合大規模代幣發行和頻繁交易。事實上,Solana 領先的吞吐表現使其成為 ICM 應用的首選。生態數據顯示,Believe 平台在上線首日就吸引了眾多 Solana 核心項目和創始人關注,並在 24 小時內創造了近800萬美元的交易收入。此外,Solana 社區內也有人強調:ICM 應著重讓「優質資產」也能快速代幣化,而不僅是亂發幣。
可以看到 ICM 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多元,用戶可以像在 Meme 幣平台 Pump.fun 一樣參與社群炒作,也可以利用這些機制更早期地支持創新項目。Solana 生態中的多款產品,如 Launchcoin、Believe、Meteora、KarmaPay 等,正陸續將這些組成要素落地,使 ICM 敘事成為現實!
Believe 生態的出現
Believe 平台(前稱 Clout)是 ICM 敘事的核心引擎。2025 年 4 月,該平台從 Clout 更名為 Believe,由澳洲創業者 Ben Pasternak 創立。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募資平臺,緊密結合社交媒體:開發者只需在 X 上貼文,就能輕鬆發幣並快速吸引社群注意。有人將 Believe 比作「Web3 版 Kickstarter」,其創新之處在於無需提案審批,用戶可以立即轉動社群和資本市場的杠桿。
Believe 生態由兩大支柱構成:
- Believe 應用本身(App,App Store 名為 FOMO – Never Miss Out)
- 其原生代幣 $LAUNCHCOIN(10/15 更新:代幣現已升級為 $BELIEVE)
$BELIEVE 不僅用於發起新項目(實際上發新幣時需要付出的 Gas),同時也是生態系激勵的核心。上線後,$BELIEVE(當時還是叫 $LAUNCHCOIN) 很快成為市值領頭羊,一度突破 3 億美元。
這次代幣升級的主要目的在於調整代幣供應架構與激勵模型,並清除長期未活動的「死錢包」。升級後的新代幣 $BELIEVE 總供應量為 13.3 億枚,較原先增加 25%。供應分配方面,17% 給生態貢獻者(4 年線性釋放,首年鎖倉)、5% 給早期投資者(鎖倉一年)、3% 給基金會(立即流通但不會出售,僅作生態建設用途)。團隊提供了 4 週兌換期限供用戶將舊 $LAUNCHCOIN 兌換為新代幣,逾期未兌換的舊幣將被永久銷毀。
Believe 的簡單操作流程和透明收益分配機制,正在吸引一波「素人創業者」和社群流量,讓傳統只能由 VC 決定資金流向的局面出現裂變。
順帶一提,Believe 生態比較好用的工具有:Believe Screener 和 Pantheon(這款在下方幣種介紹有提及,主要是用追蹤 Believe 生態上的各種代幣)。
在產品設計上,Believe 也有幾點創新值得關注:
- 平台按固定低費率收取交易手續費(通常 2%),並均分給創始者和平台,降低了創始團隊的融資成本壓力。
- 所有代幣在初期都采用動態彎道設計,高成本阻止投機者閃賣,同時獎勵早期投入者。
- Believe 與 Meteora 等 Solana DEX 深度集成,當代幣市值達到閾值時,會自動注入更深的流動性池,令價格更穩定。
Believe 生態的超級賺錢飛輪機制
為了打造一個能持續增長的生態,Believe 團隊設計了互為補充的飛輪激勵機制。其中最核心的兩大關鍵是:$BELIEVE 回購以及信仰分數(Belief Score)。這兩者不僅塑造了市場的參與規則,更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網絡效應。
作為生態飛輪的一環,Believe 預計將平台的手續費收益用於回購 $BELIEVE 以及其他生態代幣。換句話說,平台每一次的交易費收入,並不是單純成為平台盈利,而是會被重新投入市場,用來買回代幣並再分配給社區或作為獎勵。
這樣的設計具備雙重效果:
- 回購行為等於持續的市場買盤,為代幣提供穩定支撐。
- 收益透過回購與空投的方式回流給長期持有者,讓真正的支持者享受到平台成長帶來的紅利。
因此對長期持有者來說,持幣時間越長、持倉越重,就越能夠從回購與獎勵中受益。這不僅強化了持有信心,也讓「長期主義」成為生態文化的核心。
與回購機制相輔相成的就是 Belief Score(信仰分數)。這是 Believe 生態的核心指標,用來衡量一個項目是否真正擁有「強持幣人」支持。
Belief Score 的計算方式基於持幣時間和持有強度(conviction),持有某個 Believe 生態幣種越久,代表信仰越堅定,而且持倉比例越大,越能體現對項目的承諾。
所以當用戶的 belief 分數越高,代表該項目擁有一批真正的長期支持者,對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極具價值的信號,因為高 Belief Score = 高信仰群體 = 長期穩定的持幣基礎;低 Belief Score = 投機氛圍濃厚 = 短線風險高。
這個設計的目的很明確:把「信仰」本身量化為一種資產。換句話說,在 ICM 敘事下,不只是代幣價格,而是用戶對項目的認同度、堅持度,都能被記錄和量化,並最終轉化為投資者可參考的決策工具。
$BELIEVE 回購與 Belief Score 互相推動形成一個自我增強的網絡效應:
- 強信仰者累積 → Belief Score 升高,吸引創始人選擇在此平台發幣
- 更多創始人進入 → 帶來新項目與新機會,進一步吸引散戶與長期持有者
- 回購與獎勵加持 → 長期持有者獲益更多,信仰者基礎進一步壯大
最終這個飛輪形成「強信仰者 → 更多創始人 → 更多強信仰者」的良性循環,讓 Believe 成為 ICM 敘事中最有代表性的落地實驗場。 創辦人 Pasternak 也曾指出「創始人自然會選擇有強大持幣人社群的平台,因為這意味著項目啟動時就有穩定支持,而投資者也會追隨這種趨勢。」這正是 Believe 能持續擴張、並快速積聚網路效應的關鍵。
值得關注的 Believe 生態幣種
Prediction / Trading
$PMX — PMX:Solana 去中心化預測市場,把事件結果代幣化成 YES/NO,可在 DEX 上交易,並由 LP 提供流動性。
$HEDGEMONY — HedgemonyFund:定位為 AI 自動化對沖基金,能即時解析全球新聞與政治情緒,搶先市場自動建倉。
$RAIN — Rainmaker:體育預測市場,AI Agents 為核心,持有 $RAIN 可調用模型做比賽結果預測。
$ALG — Algon FX:專注外匯市場的 AI 自動交易系統(如 EUR/USD),收益部分回饋給代幣持有人。
AI / Data
$KLED — KledAI:被視為 AI 未來的數據引擎,專注於人類數據市場,為 AI 提供合法合規的數據來源,代幣與股權掛鉤。
$IQ — IQ6900:Solana 上的鏈上壓縮協議,支援大規模資料(含多媒體)高效儲存與處理。
$KNET — Kingnet AI:AI 自動化遊戲製作引擎,從資產生成到邏輯測試全流程自動完成。
$ORGO — Orgo:為 AI Agents 提供雲端電腦環境,方便開發者協作與部署。
$JTVO — Jatevo:去中心化 GPU 網路,提供 AI 模型 API,降低算力門檻。
$AVO — Avo:AI 交易代理市場,整合錢包、指數、AI Agents,支援即時跟隨交易。
Gaming / NFT-Fi
$HUCH — Huch Finance:專注 CS2 遊戲皮膚金融化,把 Steam 皮膚 NFT 化,可用於抵押借貸與二級市場交易。
$VIRUS — Virus:由 ICM 遊戲工作室發行的代幣,遊戲收入會回流至 $VIRUS,形成收益共享模式。
$FITCOIN — Fitcoin:AI 驅動的虛擬衣櫥 App,幫助用戶管理服飾、獲得穿搭建議,並支援二手交易。
RWA / Finance
$KARMA — Karma Wallet:鏈上新型銀行,支持 Phantom ↔ IBAN 即時轉帳,未來規劃銀行卡與慈善分潤。
$RECC — RECC Finance:房地產 RWA 平台,用戶可透過加密資金參與房產投資並分享收益。
$VIVA — Viva:Telco 轉型數據驅動廣告引擎,拓展支付與金融網絡,背後擁有龐大基礎設施。
Ecosystem / Incubator
$ICM — ICM.RUN:ICM 生態的孵化器 DAO,幫助新創從 idea 到落地,被視為「ICM 版的 a16z」。
$BELIEVE — Believe:Believe 的核心飛輪代幣,主打「持幣評分」機制,獎勵長期持有者並排斥短線投機。
$BELIEVEGPT — Pantheon:由 BelieveGPT 升級而來,定位為「有目的性代幣的資料終端」,聚焦長期項目數據與研究。
$STARTUP — Startup:雖尚無具體產品,但成功募資並以「市值自證」為敘事,代表新創代幣的早期試驗。
Consumer / Commerce
$DUPE — Dupe:AI 驅動的電商應用,收集用戶數據並與 LLM 整合,成為 Web3 購物基礎設施。
$YOURSELF — Yourself:Meme 敘事代幣,以「自信就是產品」為核心理念,越相信自己,代幣越有價值。
$WONDER — Wonder Sites:Web3 網站建構器,專注讓創作者快速搭建品牌與內容平台。
用戶如何買到 Believe 生態幣種?
如果你是一個什麼都不太懂的散戶,只想蹭 Believe 生態和 ICM 敍事的熱度賺錢,那最好的策略其實不在於快炒每一個小幣,而是抓住敘事核心的飛輪效應,跟著生態走。
要開始參與 Believe 生態買賣幣種,第一步需要有一個熱錢包,一般用 OKX Web3 錢包(按我領取 20% 鏈上交易手續費回贈)或 Phantom 錢包也可以,下一步就是需要把 SOL 從交易所出金並提到錢包的 Solana 鏈,用作鏈上 Gas 費。
當錢包有資金後,可以直接使用 OKX 錢包裡面「兌換功能」,把你想要買的幣種 CA 貼上,這樣 DEX 系統就會自動幫你撮合最優惠價格來買賣,確認交易後就完成!
在 Believe Screener 可以輸入幣種名來找到 CA (Contract Address)
如果你還是不懂如何開錢包,你可以先看下方的錢包操作教學影片,點一下就會直接到操作部分。基本上 OKX Web3 錢包和 Phantom 的出入金操作也是差不多,有個基本概念的話基本上也會懂得開錢包以及打錢進錢包。
準備好資金後,當然也要認清 ICM 與 Believe 的玩法,基本上都是圍繞「獎勵長期持有」這個邏輯而設計。所以對散戶來說,最該做的不是天天短炒,而是挑選那些在這個敘事裡會被反覆提及、而且確實有機制回饋的幣去長期持有!
在具體策略上,有 4 大方向可以參考:
- 挑選主線幣種如 $BELIEVE 等於你押注整個生態的成長,它們的價值不僅在於價格漲跌,而在於隨著生態飛輪越轉越快,會不斷吃到紅利。
- 參與長期持有者機制,Belief Score 與 Holding Score 已經被定義為新的 KPI,平台會直接把實際分紅與空投分配給這些高分用戶。散戶最佳打法就是選幾個有信仰的 ICM 幣來長期持有,讓自己成為 Strong Believer。
- 跟蹤社群熱度與早期項目。新的 ICM 幣會不斷推出,但大部分會很快消失。你需要專注在那些被官方反覆提到、與生態關聯度高、具備飛輪回購、燒毀或空投承諾,以及社群活躍度明顯超過其他新幣的項目。
- 避免短炒高稅幣,很多新幣會設計 5–10% 的交易稅,短線進出會被稅金磨光,最好的策略是早期進場、拿到倉位,然後放著吃飛輪紅利,而不是每天進出。
從優勢來看,跟對生態就等於跟對敘事,市場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在這裡。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機制設計本身就是獎勵拿得久的人,這對散戶來說反而是難得的友好規則。但風險也不能忽視,因為飛輪還在初期,機制執行的細節如 Score 計算與公平性可能還會出現問題。如果 Believe 的敘事被其他鏈或平台快速複製,護城河就會被稀釋,這一點需要用戶持續關注。
ICM 敍事雖然為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想像力,但同樣隱藏著不可忽視的風險。由於這是一個高度投機的賽道,許多代幣往往在毫無產品或明確路線圖的情況下就被發行,價格完全受情緒驅動,暴漲暴跌的戲碼屢見不鮮。再加上發幣門檻極低,詐騙與割韭菜事件頻發,許多項目在集資後迅速潛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ICM 也可能複製以往加密泡沫的循環:概念先行、價值滯後,若缺乏高品質資產發行機制,資金熱潮終將退卻,更別提日益嚴峻的全球監管正逐步盯上這類無門檻融資。
ICM 的確是一種潛力與風險並存的新敘事。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將信仰和行為量化,用戶對項目的信任程度、以及真金白銀的持有行為都被映射到代幣經濟中,成為可計價的資產。很明顯現在的 ICM 生態看似是「狗頭幣換口號」,但它預示著未來可能有一天,那些原本難以發行、難以投資的優質資產都能以同樣便捷的方式進入市場。 對散戶來說,投入正確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到真正相信的項目上,才能捕捉到這波潮流帶來的紅利。但同時也要保持警惕,遵循謹慎的投資原則,在追逐升溫的同時預留出風險防線!
如果看完還是有不明不白的地方,請你加入我們的 Telegram 社群 提問、一起交流,裡面有很多深度 DeFi 鏈上玩家、Web3 行業專家,以及交易員一起互相交換市場前瞻資訊!

網站聲明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投資,並自負風險,本文不提供或嘗試遊說觀眾做交易或投資之依據,內容僅用於分享目的,不應視為投資建議,亦不代表 Monsterblockhk 觀點和立場,所有資訊及看法為特定日期所為之判斷具時效性。此外,如在本網站中有任何內容涉及尚未於香港取得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經營牌照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包括但不限於文字介紹、圖片、優惠、活動等,均只提供予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地區的用戶。
根據香港《2022 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在 2023 年 6 月 1 日後,所有於香港經營業務或向香港投資者積極推廣其服務之中央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將須獲香港證監會發牌並受其監管,任何相關無牌活動乃屬刑事罪行。如用戶欲了解法例詳情和細節,可查詢香港證監會網頁。